2022-08-08 23:00:02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2年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的区别,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公务员考试主要是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加试《专业知识》,诸如警察的《公安基础》等。事业单位考试主要是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或《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因为事业单位目前招考最多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技术性的。《申论》涉及到的不多。
但是综合来看,两种考试的考察范围大同小异,特别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之间的知识考察范围有所交叉。《行测》不外乎就是“数量关系、图形(演绎)推理、资料分析、综合常识”等;《公共基础知识》也有“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综合常识”,唯一一点不同的是,《公共基础知识》有时候会涉猎到“计算机基础知识、英语、写作”等。《专业知识》的考试更侧重于与本岗位有关的基础知识,不会太难,但是很全面,一般考试的最后会有一个论述题。
一般来说,在考试中基本上题型都是确定的,但是在各地的事业单位中还是有不同的调整,比如说部分地区中会考到文章阅读和事件排序。所以大家也要根据地区的不同先了解一下之前都考过什么,从而有针对性的复习。
以上就是,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的区别的全部解答,如果你想要了解或者学习更多事业单位的知识,欢迎大家前往华图教育官网!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内圣外王”之说不符孔子圣人观
现代新儒家喜以“内圣外王”四字综括孔子之道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殊不知,内圣外王之说实有悖于孔子圣人观。
孔子本人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他所视之为最高境界的“圣”,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必须兼备,即必须内外兼通。《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圣”圣显然并非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更重外在的惠民济众——甚至连王天下之尧舜都不足以当此。此“圣”虽然远超仁境,但却以仁为根本,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立人、达人至其极,即是博施于民而济众,亦即圣。可见,即使是仁境,孔子也不认为其仅指个人的内在之德,而还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至于作为仁之极的圣境,其必备化人之功,自不消说。这一思想,孔子在他处还有更明确的表达。在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中,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但却远未臻圣境。“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显然,孔子所谓“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而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则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可谓不违训诂。如认为“内圣外王”意指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仅把圣解作圣德,此解既不合训诂,又违背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此解与“圣”之本义正相通。《说文》认为“聖从耳”,段玉裁注引《风俗通》曰“聖者,声也,言闻声知情”。“聖”之甲骨文像人上着大耳。可见,圣之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圣”之引申义。《五行》所谓“圣”近乎其本义,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本义抑或引申义,圣都不能直接解作圣德。故以“内圣外王”概括孔子思想,“圣”之义即无着落。
孟子已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且其圣人观已有异于孔子。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然荀子此“圣王”之“圣”仅为“尽伦之圣”,显然异于孔子所谓内德外化兼通之“圣”。或许正因受孟、荀圣人观之影响,故“内圣外王”之语虽始出于《庄子·天下》而非孟、荀之口,然现代新儒家却仍喜以之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只是他们未曾顾及,虽可以内修其德、外以德化统括孔子及儒家思想,然无论就训诂抑或思想层面而言,皆难以将孔子之所思简约为“内圣外王”。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孔子视为最高境界的“圣”,必须兼具内在之德与外化之功,而他本人并未以内、外之分来定“圣”“王”之别。
B. 和个人的内在之德相比,孔子显然更看重外在的惠民济众之举,就此而言,甚至连王天下的尧舜都不足以称为“圣”。
C. “圣”以仁为根本,而即使是仁境,也必须有外在的立人、达人之功,作为仁之极的圣境,自然也应该具备化人之功。
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说文解字》训“聖(圣)”为“通”,孔子以内德外化兼通为“圣”,两者对于“圣”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B. 把“内圣外王”理解为内修圣德而外施王政,是把“圣”只解作圣德,既不合训诂,又与孔子的圣人观不相符。
C. 由“聖”的甲骨文可知其本义当与听闻相关,而能如《说文》所说“闻声知情”则可谓之“通”,故“通”乃其引申义。
D. 《五行》以“闻而知之”为圣,与“圣”之本义相近,而孔子则取其引申义,无论哪种“圣”都不能直接解释为圣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视孔子为内怀圣人之德而外无王者之位之圣人,他所理解的“圣”和孔子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完全不同。
B. 荀子欲合“尽伦之圣”与“尽制之王”为一体以成“圣王”之教,此“圣王”之“圣”与孔子所说的“圣”明显不同。
C. “内圣外王”之语虽非始出于孟、荀之口,正因为受二人影响,现代新儒家却仍喜欢以此概括孔子及儒家思想。
D. 作者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所引文段既有孔子自己的言论,又有儒家其它的经典篇章,可谓材料丰富,论证有力。
---------------------------------
答案
【1】D
【2】C
【3】C
解析
【1】试题分析:D. “修己以安百姓”方可成“圣”,这里的“圣”是指内外兼通的内德外化完全不同于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理解错误。原文说“不仅仅是指与外王之化有别的‘内圣之德’”,可见二者不是完全不同。
扩展知识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指的是君主对车家内部的治理调和,同时也被认为是儒家学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指的是君主对其它国家的政策战略,而在个人修为方面,也是儒家学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指导。
然而,这一学说最早却见于先秦时期庄周的《庄子-天下》其文如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众所周知,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也主要来自老子,但这一点却没有影响其学术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道两家的关系 ,先有孔子问礼于老子,后来到了宋朝,儒释道三家学派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理学体系,三家之间的学术思想也就不分彼此了,而内圣外王就是理学的主要思想这一。
孔子曾经 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就必须以道德为执政方向。
只要将道德融入政治,就可以起到重大深远的影响,而如果政治没有道德作为支撑,那么就有失纲常,是无法长治久安的。孔子的这一学说,也是对庄子内圣外王学说的阐述,也为后世朱熹引入该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所据内圣外王,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先内圣,而后外王。
张岱年先生的理论基础是:只有先将自己的修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而他的延伸意思也很明显,那就是国与国这间的关系同样如此。所以,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而外王也是内圣的保障,它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其实,这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
以上是2022年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考试和公务员的区别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云南省事业单位,普洱市事业单位,西盟佤族自治县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考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