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力资源考试

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教材| 直播问答砖题库师资| 招考报考备考面试真题|QQ群微信微博微社区

2015高级人力资源师《理论知识》习题及解析(10)

2017-02-17 11:52 河南人力资源招聘考试 //ha.huatu.com/rlzy/ 来源:职铭教育

【导读】2015高级人力资源师《理论知识》习题及解析(10)

一、单选题

1关于平均失业持续期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无论时间长短都属于非正常失业

B.它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C.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较短,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

D.平均失业持续期延长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通常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即将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然后除以失业人数。平均失业持续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地短,一般来说,此类失业为正常失业,它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如果在失业率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失业持续期延长,则表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长期失业者。

2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

A.0B.0.5C.1D.0或1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

3关于就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就业主体必须有劳动能力

B.就业者所从事的劳动是有酬劳动

C.就业主体的所得不能是经济收入

D.就业者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就业或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4劳动法律事实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和(  )。

A.劳动法律事件B.劳动法律关系C.劳动法律效力D.劳动法律后果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称为劳动法律事实。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可以成为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类: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

5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队有效性要素的构成不包括(  )。

A.团队学习B.绩效C.成员满意度D.薪酬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队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①绩效,指团队的产出。可按质量、数量、及时性、效率和创新等方面加以测定;②成员满意度,指团队成员如何通过承诺、信任和满足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某种正面态度和体验;③团队学习,指团队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④外人的满意度,指团队怎样满足顾客、供应商等外部委托人的需要并使他们高兴。

6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力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A.观察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7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  )收入分配。

A.要素性B.功能性C.结构性D.成本性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类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这种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人分配。

8在劳动关系领域,工会不享有(  )。

A.参与权B.决定权C.知情权D.咨询权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工会管理制度保障劳动者参与权,对劳动双方的关系有知情权和咨询权,但没有决定权。

9下列属于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

A.劳动合同B.劳动者C.劳动力D.工作时间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10(  )不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内容。

(编辑:华小图)

分享到:
-->
河南人力资源考试课程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