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校

您当前位置:河南人事考试网 > 热点资讯 > 2023年重庆市南川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

2023年重庆市南川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

2022-11-30 22:13:04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重庆市南川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2023年重庆市南川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

1.

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各有特点,其中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国家是
A.印度
B.韩国
C.新加坡
D.沙特阿拉伯

  ---------------------------------

  正确答案

总体特征:亚洲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是,亚洲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新加坡和韩国的相同点: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西亚经济发展的特征:由于西亚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着很大差别,发展速度也非常不平衡。二战后,西亚经济发展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西亚的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在70年代后,西亚产油国逐渐或大部分摆脱了西方大国的控制,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首先,团结发展中国家中的广大产油国,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其次,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西亚产油国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

  ---------------------------------

  暂无

2.

中国近代史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近代化”是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包含:经济上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上,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运动没有起到推动中国近代化作用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社会文明化。A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发展了工业、教育、外交以及军事的近代化,不符合题意。B项戊戌变法要求在中国发展君主立宪制,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势,不符合题意。C项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外,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符合题意。D项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以及经济工业化的进程。故答案选C。

  ---------------------------------

  暂无

3.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这句歌词指的是( )
A. 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 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 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 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

  正确答案

根据题干中的“一九九二”年为线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要敢于试验。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B正确。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于1978年而不是1992年,因此A错误;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年,不是1992年,因此时间错误排除C;港澳回归先后发生于1997年和1999年,与题干时间不匹配,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B。

  ---------------------------------

  暂无

4.

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希特勒未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
B.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
C.防备英美盟军乘机在西欧登陆
D.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

  ---------------------------------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此时,希特勒手中的精锐当时正困在苏联,手中已没有部队,就算有,也运不到北非。故B正确。

  ---------------------------------

  暂无

5.

中华民国八年六月八号《益世报》刊载旅津书业的一则广告:外交失败,全国悲愤,各界同胞纷起救国,以不用日货为消极之对待敝业于教育用品。虽东西各货兼售,此公愤所在,敝业亦国民一份子,从即日起停止进办日货……以后进货当重国产,如为国货所无者暂以欧美代之。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是(  )
A.广告反映了民众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心理
B.旅津书业的广告表明中日之间的矛盾很尖锐
C.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自觉意识的增强
D.此广告中的抵制日货源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

  正确答案

“中华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材料中的这次抵制日货源于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在中国引发了五四运动,与二十一条无关,D符合题意;材料“外交失败,全国悲愤,各界同胞纷起救国,以不用日货为消极之对待敝业于教育用品。……以后进货当重国产,如为国货所无者暂以欧美代之”反映了民众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心理,表明中日之间的矛盾很尖锐,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自觉意识的增强,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

  暂无

6.

机关、单位定密的直接依据是( )。

A. 保守国家秘密法

B. 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

C. 保密事项范围

D. 机关、单位内部规定

  ---------------------------------

答案

C

  ---------------------------------

解析:

定密的直接依据:保密事项范围

保密事项范围是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简称,是机关、单位定密的直接依据。保密法第十四条规定,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扩展知识

定密依据是机关、单位确定、变更和解除国家秘密的根据、标准和来源。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应当依据保密事项范围进行定密。

7.

据研究,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而军功也是拜相的方式,出将入相是这一时代为官者的理想追求。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士族垄断仕途
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选官方式多样
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人入仕途径有多种,包括举荐、科举、军功等,C项解读正确。科举制的发展使得士族垄断仕途被打破,AB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8.

虎门销烟有什么作用?

  ---------------------------------

答案:

虎门销烟一方面唤醒了当时中国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始反省,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 另一方面,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展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

9.

《市隐斋记》是一篇古文,有很多同学都在考试中有遇到这个题目,下面小编也给大家整理了《市隐斋记》阅读原文以及相应的题目,供大家参考。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娄公所 舍:屋舍

B.非特深山之中 特:特别

C. 叠足以登垅断 叠足:脚踏着脚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意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其以我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无乎不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1.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A.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B.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C.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D.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3分)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2分)

(3) 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3分)

  ---------------------------------

答案:

9.C(A 居住 B只,仅仅 D 猜想)

10.D(D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A项前一个“其”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后一个是代词,自己。

B项前一个“乎”是句中停顿,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C项前一个“之”是指示代词“这”,后一个“之”是助词。)

11.D(文中有一句话“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这句话虽然提出了娄公与韩伯休之间有所不同,但作者也承认了娄公是一个隐士。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娄公的“廉”“洁”还是认可的,但对娄公的沽名钓誉也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12.D(“辛辣的讽刺”不对,应是“委婉的批评”。)

10.

中国近代历史,既是列强侵华史,也是国人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写出“甲午一役”中“致远舰”管带的名字。结合《马关条约》内容和材料一指出“甲午一役”后列强经济侵华的特点和国人思想意识的变化。

材料二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息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2)据材料二,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材料三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在那场惨死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总书记“十四年抗战”提法的含义和意图。

  ---------------------------------

答案

(1)邓世昌。

变化:列强侵华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民族意识觉醒。

(2)特点:参与对象从青年学生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如果答出青年学生是先锋;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等也正确)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含义:“14年抗战”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31—1945)。

意图:尊重历史事实;强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解析

(1)第一小问属于史实记忆类题目,依据史实,“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第二问中列强经济侵略的特点可以从《马关条约》的“允许设厂”的规定中看出变化主要是列强侵华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国人的意识可以从材料一中的“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得出民族意识觉醒。

(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从青年学生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依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即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第一小问:“14年抗战”的含义主要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31—1945);第二小问:这样划分的意义可以从国际贡献、国民抗日和尊重历史等角度去归纳,例如:尊重历史事实;强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扩展知识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以上是2023年重庆市南川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重庆市事业单位考试题,重庆市事业单位考试题,南川区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位解析,事业单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时政热点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3国考华图帮订房_河南华图教育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