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校

您当前位置:河南人事考试网 > 热点资讯 > 202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事业单位考

202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2022-11-30 19:44:06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202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

1.

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

答案

时间:1978年 地点:北京

主要内容: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内容。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积累了许多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她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

 

2.

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H、O、N、P是ATP、染色质、质粒共有的化学元素

B.线粒体、核糖体、质粒、酶等结构或物质中肯定没有核糖参与组成的是酶

C.糖蛋白、抗体、R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D.假设某基因在控制合成两条多肽链的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为G,则两条多肽链中的肽键数也为G

  ---------------------------------

答案:B

考点名称:细胞中的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3.各类化合物及含量

可以看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水,细胞干重中,含量最高的是蛋白质。

3.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 )

  ---------------------------------

答案:

  ---------------------------------

解析: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什么人民。

知识点拨:

人民≠公民。

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比人民的范围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而人民不包括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

专政≠专制。

专政是指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专制即独裁,也是一种国家制度,其突出特征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高度集中在个别人手中,实行个人专断。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及表现: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有制度、物质、法律保障;也表现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民主和专政的辨证关系:

我国的民主和专政是辨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证。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原因: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要求:

(1)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

(2)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政府职能;

(3)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4)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专家指出,民法典编纂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编纂民法典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划。这表明
A.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B. 社会变革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C. 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
D. 社会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

  正确答案

编纂民法典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划。这表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A项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社会变革都是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变革是通过改革实现的,B项说法错误;法律制度的修定属于上层建筑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与题意不符;实践决定认识,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

  暂无

5.

1453年,延续了1 000多年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盛极一时的帝国的灭亡,启示我们( )
A.要以排外的心理对待外来文化
B.开放宽容才能繁荣,保守狭隘必将衰落
C.走向辉煌后必然走向灭亡
D.只有扩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

  正确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盛极一时的帝国的灭亡,启示我们开放宽容才能繁荣,保守狭隘必将衰落。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

  暂无

6.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只注重保存传统文明,不吸收外来文明,不注重创新发展
B.国家四分五裂,国力衰弱
C.统治者连续几个世纪征战,造成民穷财尽
D.外族入侵,无力抵抗而亡

  ---------------------------------

  正确答案

6世纪,东罗马帝国为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家无力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广袤的地区,国土不断被外族蚕食鲸吞。此后几百年,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日益衰落。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士军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因此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只注重保存传统文明,不吸收外来文明,不注重创新发展,A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受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东西罗马帝国的由来是,公元395年1月,信使骑着快马在驿道上飞奔,他们传递着一个惊人的消息,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在米兰“驾崩”。不久,帝国最高当局根据皇帝的遗嘱,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十八岁的长子阿卡狄乌斯统治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年仅十岁的次子霍诺利乌斯则接任西罗马的皇位,以拉韦纳(在今意大利东北部)为首都,但名义上的首都仍是罗马。从此以后,东、西罗马帝国分治的局面便正式固定下来。

  ---------------------------------

  暂无

7.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这一年是( ) A、1894年
B、1911年C、1912年
D、1917年

  ---------------------------------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12年中国民国 民主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所以答案选C

  ---------------------------------

  暂无

8.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一般固体都无可避免的会存在水分,加热的时候这些水分蒸发出来,在试管口低温区域冷凝成水,如果管口向上,那么这些水就会顺着试管流到加热区,试管在热涨冷缩中就会炸裂!

9.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权必须为”,这反映了政府要(    )

①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②民主决策,实现科学立法 
③公正司法,保障公平正义 
④权责统一,依法履行职责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

D

10.

《人性论》读后感1000字

  ---------------------------------

《人性论》是近代经验论的压轴之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人性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讯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人性论》读后感1000字】

《人性论》读后感四篇

我们原以为我们总在认识世界,却忽视了我们也在被世界所认识。

对于人之认识能力,在哲学上至少存在着两个似乎对立的派别,即所谓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大概是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存在着认识“存在”的可能性。而不可知论大概是说:“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二者看似对立,在我看来,实则不对立。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成一个体系。但也有必要将其区分开来,而这并非是因为其观点针锋相对,而是因为它们强调的点即侧重点不同。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么,究竟我们是否存在着“思维”认识“存在”的可能性呢?

首先,我还是认为,“思维”是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的,只是存在着“‘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同于很多可知论的观点,虽然我认为“思维”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也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不彻底和不完整的,即“思维”不能完全认识“存在”。也许我们能认识事物的很多方面,但由于受认识主体(主要是人)个人或集体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以及认识工具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甚至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认识将是不彻底的和不完整的。如我们认为某属性是事物最重要或基本的要素,然而后来却发现不是;又如什么才是事物最重要或最基本的属性即本质?它是否有一个静止的、绝对化的评判标准?所以,当我们试图承认我们能彻底、完整地认识事物时,我们便会遇到认识的有限性与标准的相对性即可变性这样的尴尬。但我们又不能说:“我们不能认识些什么。”毕竟,我能还是能认识点什么的!我们总能看见些或听见些或者理解些什么的。即我们不能说“思维”完全不能认识“存在”。那我们又是凭什么去认识的呢?我想,首先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认识的主体人的基本感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手脚等,相应的便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这五种基本感觉。我们日常主要便是依靠人的这些感官认识事物的存在,它是人认识事物存在的基本和最直接的方式,其认识的内容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内容。其次,便是人的理性,这也是人类认识或者说意识超越其他动物的表现,人类不仅可通过感官认识事物的存在,也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认识事物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属性等。在这我们也可看出人的“感官认识能力”与“理性认识能力”是有区别的,“感官认识能力”认识的更多的是事物的“现象”及其“存在”,而“理性认识能力”意味着更多,它可以把人对事物的认识层面不断深化,可以认识到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的层面,但也无法充分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或基本属性,即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事物的“真理”(在这“真理”意指事物的“本质”),但却无法穷尽“真理”。而除人类之外的动物的认识或意识是很少甚至不存在理性的,即便有,也是不完善的,因为理性是社会化的产物……

另一方面,我有认为,不可知论即“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可能的,它反映的实质问题也是围绕“‘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怎样认识‘存在’”展开的。我认为,“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更多的是指“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本质如“真”、“善”、“美”等,而因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核心,对事物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旦“思维”不能彻底、完整、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便不能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该“存在”。依据上文所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本质)’与‘我们怎样认识‘存在’、‘认识的有限性以及认识的标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有关’。”下面,我将着重通过讨论“我们怎样认识存在”这问题来为“不可知论”提供依据。我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真的如此吗?究竟什么是“实”即什么是“真实”?眼睛看到的即使是事物非常重要的属性一定是“真实”的吗?还有,你看到的事物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吗?是否存在“不真实”的可能?对于这些问题,我想首先借用康德先生的观点,即我们看到的事物的“真实”是我们“眼睛”等感官感知到的真实而非事物自身的真实。事实上,我们的眼睛等感官太容易欺骗我们了!受人的生理结构和意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通过各种手段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知觉或在”印象”知觉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记忆形成的某一事物的“观念”可能是模糊的或是表象的甚至错误的。另外,即使是我们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知觉或“观念”是比较正确的,当我们试图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面临着表达不清或言不达意等的尴尬,首先,这是由语言的多义性和修饰性造成的,当我们看到一朵很“美”的花时,我们也许会用“美”这个形容词来概括这朵花“美”的具体表现,如花朵的体态,我们只能试图以更接近于花朵“如何美”的语言来作一个大致的勾画,而始终无法非常精确地说出这朵花是如何如何的“美”,“花”如何如何的“美”似乎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事,它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火甚至就不存在。其次,人认识事物的“真实”还受到了人的理性能力制约。最后,我们并不能剔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所抱有的主观偏好,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既然我们不能剔除我们认识事物时所抱有的主观偏好,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我们说认识的事物一定真实,会不会是我们认为的真实呢?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篇二:《人性论》读后感1000字】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黑帝国》,人在真实与网络之间行走,我们分不清自己是方程式还是血肉的人。获得四项奥斯卡奖的编剧伎俩早在1734年就已经被哲学家们玩得炉火纯青,在其后的康德、黑格尔、胡塞尔身上犹能看到这种痕迹。难怪奎田曾经说:在理论方面,我不认为我们今天比休谟遗留给我们的前进了多少。对于这个论点我们不应感到丝毫奇怪,因为今天中国的思考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没有超出老子和孔子的时代。

另一方面,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不可知论。(思科是技术的不可知论的拥趸——只是脑海中的闪念,并非与本文词义相关。)

培根早在十三世纪得知了火药的配方(当然这伟大发明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培根是欧洲最早接触到火药的人的之一,他在《艺术与自然的秘密杰作》中描述了火药的爆炸力。

接下来,培根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把配方隐藏在一句怪异的拉丁文句子中,无人能解。后来,人们猜测他的意图是:培根无法对火药的出现作出价值判断,既然未来尚未可知,不妨将难题放在未来。直到十四世纪中叶,德国僧侣施瓦茨破译了培根的谜语,人类第一次拥有了超过其体力所及的破坏力。

这种类型的故事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反复上演,至今为止,人类就是在这种审慎的恐惧中前行的。人类对待任何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核能、计算机、克隆、GOOGLE……所持的几乎都是这种态度。举个例子,从2004年10月开始,美国AppliedDigital公司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批准,为大约1000名美国人的表皮下植入了RFID人体芯片,以便利用RFID扫描器获取个人特征。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有点可怕,我也有点。

科学之于人类,仿佛理性之于道德,我们在两者之间挣扎而无法摆脱。可是休谟望着我们,冷冷地说: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道德,本身就是错误的。

【篇三:《人性论》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憎恨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我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这一卷、这一章、这一节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性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讯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教育讯息请关注可圈可点教育资讯网。

  以上是2023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事业单位考试题,个旧市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时政热点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3国考华图帮订房_河南华图教育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