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17:46:18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从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间,至少有180吨黄金和17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而真实的数据可能至少是这一数量的一倍。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对欧洲的影响是
A. 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加剧美洲的贫困落后
C. 使商品价格持续下跌
D. 意大利地位日益凸显
---------------------------------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至少有180吨黄金和17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真实的数据可能至少是这一数量的一倍”,材料主旨揭示的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这无疑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不是“对欧洲的影响”,排除;C项“持续下跌”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只说了对意大利的影响,而且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
暂无
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
---------------------------------
正确答案
依据材料中“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信息可知,当时苏联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期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重点在工业上,不是农业;B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并未消除农业集体化的弊端,C选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
暂无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虽然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学艺术。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有( )
①《女史箴图》
②《兰亭集序》
③《洛神赋图》
④云冈石窟
⑤《伤寒杂病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
正确答案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一种,随佛教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当时,北方凿窟造像之风盛行,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有①②③④,A项符合题意;而⑤《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所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
暂无
子夜读后感2000字左右
---------------------------------
《子夜》是我国著名作家矛盾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子夜读后感2000字左右的相关讯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子夜读后感2000字左右(一)
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危机四伏。做为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巨大成就──《子夜》,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茅盾所开创的新的文学范式,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人物的努力。
1929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波及我国上海及其沿海城市,民族工业开始凋零,过内南北军阀战争,在此期间,中国红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思想文化战线上也开始了关于中国社会的讨论,作者茅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子夜》,使其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更加生动,真实。作品中的三条线索,吴荪蒲与赵伯韬的斗争、工厂的工人罢工、双桥镇的农民运动同时展开,情节交错发展,这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成功的塑造了作品的核心人物──吴荪蒲。
吴荪蒲这一人物在塑造上并不是平白直叙,而是通过其他的人物的衬托更加生动形象,如杜竹斋的优柔寡断,谨小慎微,衬托出了吴荪蒲的果断和魄力,唐云山对经营管理的无能和外行,衬托出了吴荪蒲的手腕和才干,就连他的妻子和兄弟等人的性格,也分别衬托出了吴荪蒲的冷酷和专横。这种艺术表现,收到了画龙点睛,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吴荪蒲的心狠手辣,为转嫁经济危机,他拼命压迫,剥削工人,就连他的妻子也说:“你这人真毒”,而他又有虚弱颓废的一面,如冷静与暴躁的性格,文中写到一些企业家在议论组织自己的金融公司时,对吴荪蒲有这样的描写:
“吴荪蒲不先发表意见,听任唐云山在那里夸夸其谈,眼前这几位实业家的资力和才干,吴荪蒲是一目了然,单靠这几个人办不出什么大事,但对于自己,吴荪蒲从不妄自菲薄。有他自己加进去,那情形就自然不同了,他有手段把中材调弄成上驷之才,就不知道眼前这几个人把他当首领拥戴起来,这么着在那里商量的吴荪蒲就运动起他尖利的眼光观察各人的神色……”
顽强与脆弱的性格。当他被手无寸铁的女工包围时,文中这样写到:吓得“噗噗的心跳”,直到回到家不久,脸色还是有时铁青,有时红,有时白。对于求实与迷信的性格。吴荪蒲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事业穷途末路时,有追求感官的刺激,如逛“秘密艳窑”,强奸老妈子,一反过去的求实精神,这正描写了他正经与荒唐的性格。他鼓励同伴反赵的决心,说道:“我们好比打仗,前后都是敌人,日本人开在上海的那些工厂是我们当前的敌人,老赵是我们背后的敌人,总得打败了身前身后的敌人,然后我们的脚跟才能站得稳”。这描写了他刚强自信的性格,他发起了为交际花徐曼丽祝寿的蒲江夜游活动,企图在追求强烈新奇刺激中排解苦闷,这正描写了他软弱空虚的性格。
同时,作者通过作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也在吴荪蒲身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他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不满,但又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工农红军和人民群众则极端的恐惧和仇恨,他不满蒋介石的苛捐杂税,军阀战争,但他有依靠国民党军警来镇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他不满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但他还是把八个工厂顶给了外国的洋行,会社,扩大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他敢于和买办资产阶级斗法,但为了“利”也曾和赵伯韬合作搞公债投机,他不满军阀战争影响他工厂产品的销路,但他有想利用军阀战争做公债投机市场,这种复杂的矛盾的性格,正是封建半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表现。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通读作品,让读者对吴荪蒲这一主人公有一全面的认识,首先吴荪蒲不是普通的民族资本家,而是上海工业界的大亨,具有雄厚的财力,经营着巨大的裕华丝厂,并在家乡双桥镇开设电厂,米厂,布店,钱庄,建立了一个有他操控的“双桥王国”。
他有才干,曾留学欧美,懂得一套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学问和本领,并且具有冒险精神,他并非目光短浅,谨小慎微之辈,而是有着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他要和中国市场的外货竞争。梦想有一天,在他的控制下,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的许多工厂的商品销行全国,深入穷乡僻壤,这是一副极其美妙的资本主义王国的图景。裕华丝厂,“双桥王国”还不足以施展他的宏图,可见他是雄心勃勃的,后来他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家孙吉人,矿业资本家王和莆建立起了三驾马车式的资本主义托拉斯组织──兼办实业和金融的益中信托公司。
作者由此为吴荪蒲设置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活动天地,也由此,吴荪蒲和其他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以及工人的尖锐矛盾和复杂的关系中,他的雄心,以及他所希望中的资本主义工业王国,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变成了一中传说,一种记忆。留给读者的是他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气魄,还是在此过程中付出的奋斗,挣扎以至破产的命运?我想两者皆有,从发展工业到失败破产,他的身上都贯穿着一种悲壮性,而这种悲壮性反映在作品中,有给读者回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永远走不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揭示了其作品更深的主题: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而这一切,与作者社会科学家的气质和写作的理性分析分不开的。
总之,《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一副巨大的画卷,其气魄之大,人物之多,线索之繁,尤其是对吴荪蒲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典型人物的塑造,真是让人叹服。
子夜读后感2000字左右(二)
《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并且立足于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故事以戏剧般的场景来开端:主人翁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第二天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纷至沓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名以上是来吊唁,在私底下无不是在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在双桥镇农民暴动成功后,它打破了吴荪甫“双桥王国”的美梦,但在此同时他与杜竹斋等人筹划的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到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组织,平息了工潮。这时,杜竹斋驱车赶来,报告了公债投机的手的喜讯。吴荪甫意满志得,感到胜利正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长,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推荐理由:
首先是思想方面。“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点至凌晨1点。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深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它反映了30年代中国的真实社会生活,向人们展现了大都会生活的种种,详实细腻的生活描绘,使读者沉浸其中,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其次就是在小说的语言方面。在小说中,《子夜》把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其中其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使得小说既有诗的韵味,又有史的厚重。这正是当代很多小说所没有,或者说达不到的层次,这个是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再者就是在小说的结构与线索的设置方面。小说以赵吴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双桥镇暴动与吴的矛盾、裕华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的矛盾为辅,三线交错发展,从而联系社会各方面,展示着宏大的社会面貌,同时深刻具体的展现着人物的形象。最后就是小说的人物方面。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发展民族工业。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
经典片段分析:小说的高潮发生在两次工潮中。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写工人运动,吴荪甫腹背受敌,陷入困境中,小说情节趋于紧张并逐渐推向高潮。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第一次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姚金凤的走狗身份被识破之后,他使吴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薛宝珠。这样一来,以反间计迷惑分裂工人群众,结果薛被认为是真正走狗,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姚金凤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第二次工潮中,屠维岳软硬兼施,一面派流氓李麻子率人武力镇压罢工集合,逮捕工人代表和共产党;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又诱骗被捕的何秀妹招出地下党名单。企图未遂时,他又坚决镇压。屠维岳是小说中别具特色的人物。他富于戏剧性的出场,就已显示出善于揣摸主子心理的特点。吴荪甫对屠维岳从斥退忽而又起用和提升并予以重用,既显示了吴荪甫的善于用人,也表现出屠维岳的机灵和城府。手握权柄之后,他对工人软硬结合,欺骗分化,为吴荪甫竭尽忠诚。他还利用黄色工会的派别纷争,借刀杀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极力突出当时的尖锐矛盾与种种利益纠纷,详实的情节描写无不时刻调动着读者的心绪,这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社科认识,只有对社会有所观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大众的疾苦。在这一情节过程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给人以强烈真实的画面感,各种矛盾几乎破纸而出,足见作者描写手法的功底。
子夜读后感2000字左右(三)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在这般光景下《子夜》也因此蕴育而生。小说以30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当我捧起茅盾的《子夜》,我和常常会想为什么茅盾先生会管它叫《子夜》呢?我的想法里有过三点:
一、“子夜”是中国古老的用以表示时间的一个符号,是指11时至次日1时,属于阴阳交替,坎离交媾的时候。代表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希望的到来。
二、“子夜”可能代表着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上海。上海一词最早始于北宋初年,源于一条名为上海浦的吴淞江支流(浦,吴语中小河的意思,且一般多指人工河)。也许因为这个子夜的主人公谐音为吴荪甫。
三、“子夜”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但是由于他们同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矛盾又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软势地位。要想冲破封建束缚又得突破帝国的牢笼,但是实力却像初生的第一缕曙光微弱,不足以与黑暗势力抗衡。
但不管怎样它的含义是什么。《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却是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它就蛛网般有着密集的结构,需要我们细细地用心去研究探索其中的奥妙。
由于《子夜》的内容包罗万象,人物千丝万缕。所以我只简要谈谈其中两个重点人物,吴荪甫和赵伯韬。
吴荪甫是一个与封建势力有着血缘关系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他对农民爆动咬牙切齿的仇恨和他在家庭生活的种种表现上可以体会得到。他的思想性格区别于他父亲。处于封建势力的边缘,吴荪甫的角色代表的是30年代初期,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想要改变什么却无法脱下“封建思想”这件表象华丽的袍子。就像当初热衷于双桥镇的实业发展,打算在家乡建立一个“双桥王国”的美梦,但梦究竟只是个梦罢了。
他也是一个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民族资本家。在故事中,他不光是一个普通的“在商言商”的民族资本家,且经常是用了“一只眼望着政治的”民族资本家。通过他与周围人物和种种关系,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凸显他与一般的民族资本家间的截然不同。其中,我们会发现吴荪甫的性格是刚愎自信、深谋远虑、富有宏大的魄力,且具胆识,强硬的手腕。但是在那个时候,想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梦想,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因为各方的势力都不容小觑。
对于生不逢时的他来说,想要在中国半殖民地这种现实环境中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是个悲剧。没有强硬的实力作为后盾,梦终将会破灭。就如唐·李频《春日思归》云:“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吴荪甫,其实是一个既让人又爱又恨的矛盾体。他既有自己的复杂性格,同时又概括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并打上了时代烙印的三十年代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它形象化地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在帝国主义和蒋元帅新军阀的统治下,独立自主振兴民族工业只不过是一个梦想;他形象地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如果说吴荪甫是属于光明的、正义的一方,那么赵伯韬则是属于黑暗、邪恶的那方。
赵伯韬利用美国金融资本和蒋元帅反动政权的力量,操纵了交易市场。他仗势后台强硬,表现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施展种种狡诈、毒辣的手段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斥、打击和控制,迫使民族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变为殖民地经济。
赵伯韬的形象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就是一个骄横奸诈、凶狠残酷、荒淫腐朽的买办资本家。我觉得在《子夜》中,他的形象、性格特点是最明显的,不像吴荪甫那样使人难以捉摸。作者对赵伯韬的种种罪恶描绘地淋漓精致。就像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对日本就中国山东问题无理要求的控诉,真切的将敌人的罪行摆到台面,让大家看得明白透彻。
这两个主要人物的矛盾,是贯串全书的中心线索。
吴荪甫同赵伯韬的斗争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主子帝国主义的矛盾。作者通过吴、赵斗争过程的具体描写,既刻画了吴荪甫刚愎而虚弱的个性特征,又提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必然失败的悲剧根源。在吴、赵斗争中,吴虽然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他还是同赵斗争到底,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心和民族感。
由此可见,作者对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子夜》的故事情节是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它绝对是一部值得让你去欣赏的著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子夜读后感2000字左右的相关讯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教育讯息请关注可圈可点教育资讯网。
朱德赞扬“百团大战 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是由于它()
A.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C.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自信心
D.扭转了抗战的形式
---------------------------------
答案:
C
---------------------------------
解析
无。
当今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 )万亿次。
---------------------------------
答案:1000
试题“当今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万亿次。-四年级数..”主要考查你对 计算机的知识及用计算机探索规律 等考点的理解。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其中的“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正确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国近代史上”“东方的小国”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在1894-1895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所以答案选C。
---------------------------------
暂无
郑成功是何时收复台湾的
---------------------------------
答案
1662年
---------------------------------
解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
正确答案
根据材料“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知我国新时期外交的特点是加强多边外交,不断推进区域合作,故D正确。ABC项也是新时期外交的特点,但与材料强调加强多边外交,不断推进区域合作不符,排除。
---------------------------------
暂无
1951年9月,( )向北京、天津高校教师学习会的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勉励一切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努力站到人民的立场,站到工人阶级的立场。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朱德
---------------------------------
答案
B
解析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向北京、天津高校教师学习会的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勉励一切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努力站到人民的立场,站到工人阶级的立场。大多数知识分子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肃清封建买办思想影响,批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从而由民族的、爱国的立场前进到人民的立场,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扩展知识
《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原文
北京大学教师学习会和马校长要我给他们做一个报告。我想,既然给北京大学讲,也就应该给别的大学讲。因此,我同教育部商量了一下,这个报告会就以北京大学为主,把北京、天津其他大学的教师和同学代表也请来了。
我讲什么呢?做一般的政治报告吧,也许不适合大家的要求,因为大家正在进行思想改造的学习,这样的报告不是最需要的。既然在学习,就一定要下决心改造自己。因此,我想讲一讲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
讲到改造问题,我想还是先从自己讲起。我中学毕业后,名义上进了大学一年级,但是正赶上五四运动,没有好好读书。我也到过日本、法国、德国,所谓留过学,但是从来没有进过这些国家的大学之门。所以,我是一个中等知识分子。今天在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大学同学面前讲话,还有一点恐慌呢。不过,我总算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有一些体会,联系自己来谈这个问题,可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有一点参考作用,总不至于成为一种空论吧!
大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己。我想,凡是要求学习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起码的认识。当然,改造需要时间,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合乎实际的。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拿我个人来说,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也是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改造。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现在担任了政府的领导,还要学习和改造吗?是的,我还要学习和改造。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三十年来,我尽管参加了革命,也在某些时候和某些部门做了一些负责的工作,但也犯过很多错误,栽过筋斗,碰过钉子。可是,我从不灰心,革命的信心和革命的乐观主义鼓舞了自己。这个力量是从广大人民中间得到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和决心,即犯了错误,就检讨,认识错误的根源,在行动中改正错误。有了犯错误的经验,就可以少犯以至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不可能一次就改得好,犯了一次可能再犯,但总可以改正吧!犯了错误,不要当作包袱,要把它丢开。丢开了还不算,还应该公之于众,作自我批评。这不仅可以教育自己,同时也能帮助别人少犯这样的错误。也就是告诉别人:这类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只要认识了,同时又肯改,仍然是可以进步的。犯了错误,关起门来检讨是需要的,更需要的是到人民中去学习。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一方面是由于对理论、原则认识得不清楚,所以需要向进步的理论求教;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相信的那一点道理跟实际相矛盾,行不通,所以必须向广大群众求教,从实践中求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道理。这样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有了力量,就行得通了,也就可以不犯或者少犯错误了。
我讲这一段话,是为了使同志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这样一个信心:只要决心改造自己,不论你是怎么样从旧社会过来的,都可以改造好。在座的同志多数在旧社会生活过较长时间,会带来很多旧的东西,要求一下子把旧的影响肃清,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不断的斗争中,才能求得进步。
下面讲几个大家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一 立场问题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总有一个站在什么立场的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说都已经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看待一切问题、处理一切问题了。这不仅是你们诸位,就拿我来说,几十年以前就参加了共产党,是不是进了共产党之后工人阶级立场就那么清楚了呢?也许看书学习、写文章的时候是那样,但是到实践的时候,是不是办每一件事情都合乎工人阶级立场呢?认真检查起来,还是差得很远的。工人阶级立场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封的,决定的关键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证明是否合乎这样一个立场。例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把广大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首先是把工人、农民、学生和一部分军队组织到革命的潮流里,革命的力量推动他们前进。但是,到了一九二七年武汉时期,有些人在陈独秀领导下,立场就很不稳了,跟着他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这就说明他们没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受了当时反动阶级的影响。类似的例子还有。所以,立场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我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是从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能站到工人阶级立场上来。
我的家庭是一个破产的封建家庭。我家原籍是浙江绍兴,后来祖父到江苏淮安做县知事,家也搬到淮安。我家虽然没有买土地,只有一幢房子,但仍然是封建官僚家庭,这样的家庭不能不影响我的思想。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说话或者写文章,如果不经过很冷静地思考,旧的东西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既然如此,要求知识分子一下子就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那是困难的,一定要有一个过程。
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例如,我小的时候读章太炎先生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文章,当时虽然读不大懂,却启发了我的爱国的民族思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袁世凯、北洋军阀的专横卖国,更使我增加了爱国的思想,因而积极参加了反对“二十一条”、反对中日军事协定等爱国活动。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过程。这是一个好的起点。知识分子有了爱国的思想、民族的思想,就可以从这个立场上前进。
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危险性。假使从民族立场发展到国家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外侵略别的国家,对内压迫小的民族,那就走到邪路上去了。这种危险性虽然有,但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不是主要的方面。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受外国侵略、欺凌和压迫的,所以人们首先产生的是一种民族的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在这样一个具体的环境中,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可以由民族思想、爱国思想发展到争取民族解放和为人民的思想。所以,知识分子初步有了这样的思想,应该受到欢迎。当然,我们也要防止产生国家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危险思想。
在中国,国家主义是跟共产主义同时出现的。五四运动时的同辈们,今天在座的很多。大家知道,当时的少年中国学会分成两派:以李大钊、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派,走向了共产主义;另外,曾琦、李璜、左舜生等人又是一派,他们走向了国家主义,结果做了国民党的尾巴。这个尾巴做得也很可怜,因为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环境里,不可能出现土耳其式的基马尔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极少数人玩弄那种货色,在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中是生不了根的。
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和中国的买办阶级、地主阶级勾结在一起,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形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百多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想替中国人民找出路,如洪秀全和孙中山的革命,严复和康有为的改良,在当时都是想把中国往前推进,但结果都失败了。中国既没有象法国大革命那样把封建势力完全摧毁,也没有象日本那样发生了明治维新。为什么?原因很清楚,各位教授先生最近参加土改工作时看到了,中国的封建势力太大,地主和富农在中国农村中约占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些人散布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压在农民头上,帝国主义就凭借着这些人统治中国。在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过去有些人企图走改良主义的道路,走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但走不通,统统失败了,不能不找新的办法了。
中国人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更加觉醒了。俄国十月革命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要“走俄国人的路”。孙中山先生也提过“以俄为师”的口号。这样,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就组织和发动起来了。许多知识分子从民族的立场进一步认识了人民的立场,觉悟到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救中国,才最爱民族。因为封建经济束缚着中国广大农村的生产力,买办势力束缚着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代表了封建和买办势力,成为一种反动政治力量,他们依靠帝国主义,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所以要求得民族解放,一定要有人民的立场,而不是只有笼统的民族观念。
人民的立场,是不是进了共产党以后一下子就站稳了呢?不错,当着对敌斗争很激烈的时候,我们是很清楚的,对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是坚决斗争的,这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但是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要和国民党讲联合,共同对外,这时有一部分共产党员的人民立场就不那么明确了。你们从胡乔木同志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可以看到,在抗日战争初期,毛主席坚决主张对国民党有联合有斗争,推动全面抗战,反对国民党不要人民的片面抗战,这是坚定的人民立场。但是有些共产党员,有时只注意联合的一面而忽略了斗争的一面,迁就了国民党,人民立场就不那么清楚了。一九三八年在武汉,曾发生过这样的错误。那时联合的工作是做了,但斗争不够。后来认识了这个错误,纠正了,到重庆、南京工作时就好一点了。这就是说,人民的立场,在共产党的领导人当中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全站稳了的。大家看过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时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读了很多书,又住过延安的学校,但还是有不少人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所以毛主席在那篇讲话中就首先提出立场问题。
现在,工人阶级有工人阶级的想法,农民阶级有农民阶级的想法,城市小资产阶级有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想法,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想法,只要各个阶级存在,他们的不同立场就会存在。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
由人民的立场再进一步站到工人阶级立场,那是更难的一件事。为什么要知识分子进一步站在工人阶级立场呢?因为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是为人民的,也是为民族的,将来要实现共产主义,使社会达到无阶级的境地。工人阶级的伟大就在于此。资产阶级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变成资本家。如果人人都当资本家,谁去做工人呢?如何积累资本呢?我参加共产党,最先就是这一句话说动了我,我也用这句话写过文章,向别人宣传过。为什么工人阶级是先进的?因为工人阶级可以使全世界的人都变成劳动者,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统一起来。工人阶级和共产党最本质的东西,是它能使全世界进到没有阶级、谁也不剥削谁的社会,别的阶级和政党都不能担当这个任务。
对阶级立场问题,在知识分子中有几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工人,产业工人不过三四百万,并且是从封建社会中生长起来的,或多或少地带有封建的影响,恐怕不会很强,怎么能领导全国呢?另外一种认识是:中国共产党里面,农民、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占很大的数目,怎么能代表工人阶级的立场和思想?是不是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有一种认识是:知识分子加入共产党以后,实行党的口号、政策,他的一切就都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了,就体现工人阶级的思想了。这三种想法都是错误的。
我们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尽管人数少,而且其中还有若干人受过封建的影响,但是只要积极工作,发展生产,跟世界上的工人运动的经验和先进理论相结合,这个力量就是无穷的。它是新生的力量,一定会发展壮大。一切新生的力量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每一个人也是由幼年长大的,幼年的生长力是最强的。所以工人阶级在中国是有远大前途的。工人阶级能照顾全局的利益。将来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发展工商业,不仅对本阶级有好处,对农民有好处,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有好处。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它要把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里,逐步走入社会主义社会。也只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根据它的思想,根据国家的物质条件和不断提高的生产能力,才可以使中国工业化,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所以不能因为它人数少而忽视这个最可靠、最有希望、最大公无私的阶级。
共产党内有大量的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他们能站稳工人阶级的立场吗?我认为,经过锻炼是可以站稳工人阶级立场的。工人阶级并不把它的立场私有,只要真正愿意接受它的思想,就可以站到它的立场上来。中国工人阶级也是从旧社会来的,不过跟知识分子不同,它经过现代化大生产的锻炼,体现了先进的思想和立场。知识分子的改造也要经过锻炼,经过学习,经过实践。知识分子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就是要学习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立场。这不仅是对党外知识分子说的,也包含党内的知识分子。梁漱溟先生在一封信上说,过去认为共产党的领导人都是知识分子,党员很多是农民,大概你们是农民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吧?他这话有一半道理,就是一些共产党员如果不经过改造,是会有很多农民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但经过改造就会逐渐减少,工人阶级思想就会逐渐加多。毛泽东思想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思想。即将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就是体现中国工人阶级思想的伟大著作。
做了共产党员,是不是就一切都合乎工人阶级的立场和思想了呢?不是的。也许我们主观上觉得是为工人阶级了,但有时我们的工作犯了错误,实行的政策有了偏差,说明我们还不是真正站稳了工人阶级立场。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右的或“左”的错误,就是离开了工人阶级立场对反动阶级迁就,或者是把自己这个阶级孤立起来。拿我个人来说,就有过多次这样的经验教训。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错误,才使自己受到更多的教育。工人阶级立场不是那么容易站稳的,需要长期地摸索、学习、锻炼。毛泽东思想是我们革命的指南针,但是单靠这个指南针还不行,还要有自己的革命实践。毛主席常说,任何一个人不经过自己的实践,碰过钉子,摔过跤,别人的经验对他总是作用甚小。自己实践的经验是最可宝贵的,最有用处的。所以共产党员也需要经过锻炼,而且是长期的锻炼。
从民族立场进一步到人民立场,更进一步到工人阶级立场,大体上会有这么一个发展过程。要促进这个发展过程,推动知识分子的进步,防止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偏差,逐步地解决立场问题。
二 态度问题
明确地认识了立场的发展过程,态度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世界上,对遇到的任何一件事情总会有一个态度。立场不同,态度也就不同。
今天的世界上还有阶级存在,还有国家的对立。帝国主义侵略集团要统治全世界,尤其是美帝国主义,要把世界变成美国的世界。中国人民是深受美帝国主义帮助蒋介石大打内战之苦的,现在美帝国主义又侵入朝鲜,侵入我国的台湾。世界人民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逐步觉醒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建立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的人民也在逐步觉醒。全世界人民都不愿意再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侵略,不愿意再遭受战争的痛苦,要求持久和平。世界分成了两个阵线,这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这样的世界形势,我们中国人民怎么能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呢?必须要有明确的态度。首先要分清敌我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没有这样一个区分,那你是什么态度呢?难道你站到敌人方面去?当然,在中国还有站在敌人方面的反动分子、反革命残余分子,我们要肃清他们。但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人,站在爱国的民族立场上的人,能不表明态度吗?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有敌我友的观点。全世界人民包含美国人民、日本人民在内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争取他们。现在还被帝国主义欺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府,我们应该争取他们反对战争,赞成和平,即使是暂时的朋友,我们也要争取。一切国家,一切可以争取的政府,都应该争取,即使是中立,那怕是暂时的、在一个问题上的中立,对于人民来说也有好处。我们应该分清敌我友的界限。我们的敌人就是美帝国主义和它的同盟国家、帮凶国家的反动政府。我们的朋友遍及全世界,其中包含在某一个问题上一时的朋友。这样,我们人民的力量就壮大起来了。这是在国际上。在国内呢?这个问题已经清楚了。我们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首先应该巩固工农联盟,还要团结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一切爱国分子。我们的敌人就是反动阶级,最集中地表现在国民党反动派残余集团上,还有一些反革命残余分子。在态度问题上,是不是还有保持中间的可能呢?应该说,基本上没有可能,尤其在国内更没有可能。因为胜败已经定下来了,人民已经当政了。难道今天还可能又站在蒋介石方面又站在中国人民方面吗?也许可以躲到香港去,但那是临时性的,最后态度总是要判明的。
关于态度问题,我们历来主张靠自己觉悟。我举个例子,大家会清楚的。张伯苓先生,晚年做了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长,重庆解放以后,开始有了觉悟,后悔了。以后他回到北京,又转到天津。他和我总算是师生关系了,也很接近,但是我丝毫没有勉强他写一个东西。以后他慢慢地认识了新中国,认识了人民中国的好处,开始跟我讲了一些他最赞成、最高兴的事,但是我仍然没有请他写个东西。我觉得一个人的进步要等他自觉地认识以后才最可靠。这样一耽搁,没想到他就年老病故了。临终前他写了一个遗嘱,大家可能在报上看到了。也许这是我的一个缺点,没有及早地帮助他提高觉悟。假使我知道他身体那样差,早一点提醒他一下,他也可能多一点进步表现,使人民对他有更多的谅解。这是我抱歉的地方。我再举一个例子:翁文灏,大家也很熟悉,新华社宣布过他是战犯之一。但是他在欧洲表示愿意回到新中国来,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到美国去当教授。因为他有这样的表示,我们就欢迎他回来。他回来以后,有些朋友觉得他应该写一个声明,这样好使人民谅解他。但是我们仍然觉得不要太勉强,要他慢慢觉悟,自觉地写。
真正的中间态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一个时期的动摇、怀疑是有可能的。有一种人他对新生事物要怀疑一下,观察一下,我觉得应该允许。怀疑并不等于对立。对立就是敌视新中国,这不能允许。在学习中,对某一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是可以的,因为真理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被人们接受的。真理愈辩愈明,我们不怕怀疑。观察一下也是可以的。梁漱溟先生初到北京的时候跟我说,有些问题他要观察一下。他在这点上很直爽,我们也很尊重他,所以介绍他到各个地方去观察。他每次回来的确都有进步,这一点我们应该欢迎。他观察一个时期就提出一个新的认识,那很好嘛!观察不等于旁观,观察的态度是积极的,旁观的态度是消极的。
还有一种态度是同情但不参加。这种人只是做到对中国革命表示同情,但是参加还要考虑考虑。这也是允许的。我们愿意等待,而且要耐心地等待。香港有许多人跟我们打过招呼,说他很同情新中国,但是他自己暂时还不能回来。我们绝不勉强。因为这里面还有客观的原因和主观的原因,我们应该谅解。
以上是2023年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广东省事业单位考试题,珠海市事业单位考试题,金湾区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位解析,事业单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