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校

您当前位置:河南人事考试网 > 热点资讯 > 2023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

2023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

2022-11-30 00:40:42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2023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

1.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在此前后,中国还相继与_____签署自贸协定。

A. 智利

B. 韩国

C. 澳大利亚

D. 瑞士

  ---------------------------------

答案

ABCD

扩展知识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对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2.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

A.国体

B.政体

C.组织形式

  ---------------------------------

答案

A

  ---------------------------------

解析: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宪法总纲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具体体现。

3.

矫友田的红山楂是什么样的文章?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山楂

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唯有他呆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选自《当代》)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他的性格、行为与众不同,暗示了“他”与山楂之间有一定的因缘和情感联系。

B.独自来到山楂林,拣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这些描写,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

C.山楂果成就了他的今天,也带走了他的母亲。他为同学们讲的故事有力地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D.“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也是人性美的体现。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

E、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又倍感温暖。

小题2:本文在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主要特色是什么?试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试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简要分析张老师这个人物形象,并探究这一形象在全文中的作用。(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小题1:(1)(5分)C E

“情节曲折离奇”不恰当。

小题1:(2)(6分)①插叙的叙述方式,如“他”讲的故事。②对比(衬托)手法,如同学们先是不吃,后来却抢光山楂果儿;“他”的沉默与后来讲故事的深情感人作对比。

小题1:(3)(6分)全文围绕“红山楂”展开叙事,由“玩山楂和拾山楂”“砍山楂和护山楂”等一系列情节构成;红山楂是母爱的写照,凝聚了父母的爱心,闪烁着血色母爱,还闪动着能使冰冻之心变温暖的人性美的火花。

小题1:(4)(8分)第一问答案要点:(1)和蔼。(2)富有爱心。张教师是一和蔼、富有爱心的老师形象。

第二问: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张老师通知砍山楂林以及故事结束后的言行,使小说展开自然,线索更清晰。②烘托母亲的形象,揭示红山楂的内涵。③深化主旨,使本文的感情不仅超越了母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大美。

小题1:C、“山楂果也带走了他的母亲”,母亲是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E

小题1:注意审题,此题有两个角度,叙述方式是插叙的叙述方式,即“他”讲的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是对人物的描写,收发是对比,同学们行为的前后对比,“他”的行为前后对比,再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1:作者为什么要以“红山楂”为题,要从情节和主题方面回答,情节上是:玩山楂和拾山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首先概括张老师和蔼、富有爱心的人物形象,再从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母亲的形象、深化主旨三个方面谈作用。

  ---------------------------------

解析: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⑤论据: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⑤记叙顺序:

顺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⑥描写方法:

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描写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⑦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⑧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4.

海上丝路盛于宋元,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从科技角度看,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有(  )
①指南针应用
②造船业发达
③交子在市场上流通
④政府的鼓励政策
⑤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

  正确答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①正确;宋元时期,我国造船业发达,是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正确;宋朝时期交子出现,进一步推动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属于“科技”领域,③错误;宋元时期政府鼓励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这也不属于题干要求的“科技”领域,④错误;宋元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不属于题干要求的“科技”领域,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

  暂无

5.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是指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无论在中国历史的哪一阶段都有这种制度的影响存在,故选B。

  ---------------------------------

  暂无

6.

下列选项中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斯巴达克——在西欧推行采邑制
C、克伦威尔——领导新模范军打败王军
D、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

  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C 解析:A选项说法正确,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将领响应。B选项说法正确,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C选项说法错误,西晋年间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内讧,并引发了亡国和近300年的动乱。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只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D选项说法正确,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统治者发动,同中央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后被郭子仪乱事平定。因此本题选择C。

  ---------------------------------

  暂无

7.

1961年5 、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 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A. 更好适应大跃进运动
B. 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C.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 更好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1961年5、6月间这一时间,我国正在经历1959-1961年间的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所以这时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只有想办法压缩非农业生产者的人数,故陈云提出“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故选C。

  ---------------------------------

  暂无

8.

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位于浙江杭州的“(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A. 西湖

B. 良渚古城遗址

  ---------------------------------

 

B
 

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扩展知识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家乡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

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属于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

1980年代中期以后,良渚古城遗址又先后发现了反山王陵、瑶山和汇观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后来证明,这些大型建筑设施和珍贵玉器等的使用者和拥有者,很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国王或贵族。

1981年,良渚遗址考古工作站在瓶窑吴家埠正式建立。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这是人工堆筑的土丘,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瑶山遗址在反山东北约5公里,1987年发掘出12座墓葬,还有一座祭坛。汇观山东距反山约3公里,发现一座完整的祭坛和四座大墓。大墓中发现大量玉器。

2009年,“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的良渚遗址考古工作站挂牌,搬入新建的良渚国际考古保护中心。

2015年5月16日,良渚古城遗址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7月11日,“宫殿巨型木构”展示点正式开放。

9.1984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对深圳发展经验的肯定,也是对整个经济特区政策的肯定。在这之后,我国( ) A. 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B.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 迅速建立珠海经济特区
D. 在内地各城市建立了经济特区

  ---------------------------------

  正确答案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根据题干中的根据信息“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B符合题意;A项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是1985年起;C项迅速建立珠海经济特区是1985年以后;D项在内地各城市建立了经济特区是1992年以后;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

  暂无

10.

民国八年,在《申报》上可能会看到下面哪一则消息?
A.《新青年》创刊
B.五四运动爆发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武昌起义

  ---------------------------------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民国八年”,1912年是民国元年,所以民国八年指的是1919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所以答案是B。

  ---------------------------------

  暂无

  以上是2023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辽宁省事业单位考试题,葫芦岛市事业单位考试题,南票区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位解析,事业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时政热点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3国考华图帮订房_河南华图教育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