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371-87096515 河南分校
【导读】公务员考试辅导时政热点: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公务员时政热点,时政辅导,公务员培训,公务员辅导, 河南公务员考试,河南公务员培训,河南公务员考试辅导,河南公务员面试,河南公务员考试真题,公务员讲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河南华图,华图教育,华图培训

   河南公务员考试出题背景离不开时政热点,所以时政热点的关注是考生必不可少的。为了使广大考生高效备考河南公务员考试河南华图特整理相关资料。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促进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淮阳样本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组

  近年来,淮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借助外部力量,培育内生动力,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外促内、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条粮食主产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1

  背景与思路

  立足于产粮大县、旅游资源大县的实际,淮阳县委、县政府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发展新型工业为支撑点、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县情。淮阳县位于豫东黄淮平原,面积14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5万亩,人均1.2亩;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1万人,辖21个乡镇(场),495个行政村。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4.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40.9:39.0:2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27元,城镇化率达到31.4%。

  淮阳是国家粮、棉、油生产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养殖调出大县,绿色农业示范县。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65亿公斤,每年向国家提供5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350多公斤,是一个典型的产粮大县。淮阳还是一个旅游强县,文化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民间文化繁盛,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的创业建都之地和中华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传承几千年的太昊陵庙会,参会人数最多一天达到82.6万人次,被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全球单日参会人数最多的庙会”,成为一种圣灵而神奇的文化现象。同时,淮阳自然生态优美,拥有亚洲最大的环城湖——龙湖,面积1.6万亩,是杭州西湖的两倍多,被誉为“中原水城”。通过近些年的积累和发展,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县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9.5亿元。

  (二)发展约束。作为粮食生产大县,淮阳县面临着既要保粮食、又要促发展的双重目标任务,同时也存在着种粮比较收益低、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弱的双重约束。由于种粮比较收益低,仅靠粮食增产既不能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农户增加收入的要求,目前粮食生产还主要靠“粮食生产+外出务工”的兼业型经营模式来维持,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还不牢固,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构建起来。因此,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长效机制,把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转化为粮农利益增进。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引导产粮大县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投入,以及传统农区发展上的“路径依赖”,产粮大县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县域既缺乏强县的产业支撑,也少有富民的项目带动,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由此构成了发展的双重约束。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产粮大县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思路选择。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为产粮大县克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实现粮食增产与加快发展的双重目标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淮阳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把借助外部城镇化动力与培育内生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充分利用外部城镇化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县域外转移,缓解人口压力;二是抓住国家不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的有利政策环境,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结构升级;四是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强化县城和中心城镇带动,培育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人口等生产要素产业集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粮食生产大县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

  做法与成效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基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壮大县城和中心镇,构筑空间载体;着力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淮阳县委、县政府基于对县情的判断,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推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培育壮大县城和中心镇,构筑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关注改善民生,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其主要成效和做法表现在:

  (一)粮食实现七年连增,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淮阳县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夏粮单产连续四年超千斤,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全县小麦单产500.4公斤,总产5.57亿公斤,比2010年又增加了340万公斤。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粮食生产核心区项目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县、乡、村、户四级科技推广体系,依托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依托曹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黄花菜特色种植、优良品种繁育、环保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三是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种养殖小区。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100多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花生、芝麻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6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等。四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依托陈州华英、宏达脱水蔬菜公司、辉华粉业、金农实业等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20个。发挥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用,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全县农村土地流转20多万亩,单户经营200亩以上的达560多家。

  (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近年来,淮阳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外部要素进入,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均高于周口市平均增长水平。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增速全市第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2%。一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利用朝祖会、荷花节、宗亲联谊会等活动,开展大招商活动,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竞争力突出的产业转移项目,特别是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2010年引进项目70个,总投资44.48亿元。这些项目的投产,扩张了县域工业规模,增加了就业岗位。二是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鼓励企业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实行战略重组。在广东联塑成功收购河南华林的基础上,先后促成中美矿业集团与淮阳金农实业公司、江苏永泰公司与淮阳华泰卫材公司、北京博瑞莱集团与平康电气公司、江苏中通机械公司与淮阳宏源传动件公司、安徽恒安集团与县棉纺织厂等企业的联合重组,盘活了经济存量,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按照“三集一转”的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县委、县政府出台重点企业务工人员鼓励办法;整合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培训资源,实施 “农民工培训倍增计划”;规划建设集小学、初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人口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保障产业聚集区发展需要,增强产业聚集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目前淮阳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88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安排就业近2万人,今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三)文化旅游业支撑作用不断强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淮阳县抓住建设省级文化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的难得机遇,充分挖掘利用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农业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有力地支撑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已达25.5亿元,同比增长26%。在文化

  旅游产业的带动下,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提高1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3.5个百分点,远快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一是构建大旅游格局。积极发掘淮阳文化生态旅游元素,整合资源,丰富景区,打造“一陵一湖一古城”为核心的主板块,建设寻根祭祖区、休闲度假区、民俗体验区三个功能区,开辟寻根游、生态游、休闲游、体验游四大类旅游线路,形成了“一主三区四大类”的文化旅游格局,与中原旅游圈实现了有机融入和对接发展。二是延伸旅游链条。依托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建设了城关东关、白楼庞庄2个省级旅游专业村,促使文化生态旅游业向乡镇和农村拓展。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业、餐饮业、娱乐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初步形成了“以游兴城、以游助农、以游促产”的发展局面。三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强化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周(口)淮(阳)一体化”,规划建设了行政新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支撑,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口集聚;坚持“三集中一疏散”,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向新区集中,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文化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疏散老城人口,改善老城居住环境和旅游环境;建设独具特色的伏羲文化景观群、龙湖生态观光园,打造环湖景观带,高标准建设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推进县城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转变为城市社区,促进村民转化为市民;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省级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创建成果,通过全国文明城验收,作为国家首批5个试点县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四)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民生水平不断改善。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落脚点,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全县人民分享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5年增加了近一倍。一是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淮阳是产粮大县、国家级扶贫县,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主要受体。2010年,淮阳县地方一般预算总收入19.2亿元,其中,上级补助16.5亿元,缓解了产粮大县财政紧张的状况,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增加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强了县乡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二是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旅游带动和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2010年,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7万人次,占常年富余劳动力38万人的8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4977人,转移就业培训近4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三是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围绕创建教育强县,加强普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招本科上线总数、增长率、重点院校录取等多项指标均居周口市第一。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和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任务,活跃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全县农民参合率98.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初步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城镇低保覆盖率达到了100%,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32个贫困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启示和思考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河南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政法干警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