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校

您当前位置:河南人事考试网 > 热点资讯 > 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

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

2022-11-30 21:47:52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

1.宋朝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A.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

  正确答案

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政府试图大力推行纸币,但是以失败告终,还是把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表明政府对于市场的控制遭受挫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府只是最终认可了由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但民间贸易并未突破官府的限制;B选项错误,这只是支付手段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的停滞;D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晚期并未削弱,而是日益强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

  暂无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以下外交活动及其历史意义,对应正确的有 ①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1955 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③1971 年第 26 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外交取得重大胜利
④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正确答案

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①②③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活动及其历史意义对应均符合史实,①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B。

  ---------------------------------

  暂无

3.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它曾于1953年元旦发表社论:“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大规模建设”( )
A.主要开展于我国南方地区
B.实现了我国的工业化
C.成功地将生产资料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D.集中发展重工业

  ---------------------------------

  正确答案

根据关键词“1953年”以及“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大规模建设”指的是1953-1957年之间施行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D正确;一五计划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A错误;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但我国当时尚未实现工业化,B错误;成功地将生产资料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的,C错误。综上故选D。

  ---------------------------------

  暂无

4.

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以下古语与全会精神相一致的是:
①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可立
②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
③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不符合题意;“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答案为A

  ---------------------------------

  暂无

5.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时中国人的基本形象。然而这些习俗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男人剪掉了大辫子,女人不再缠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
A.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正确答案

1.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民国《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政府“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政府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民国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2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97,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民国《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4.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民国《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

  暂无

6.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什么?

  ---------------------------------

答案:

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7.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国民汉字书写能力下降。针对汉字的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该节目主持人曾解读“赭衣塞路,成市”,其中,“赭衣”指的是犯人穿的衣服,空格表示“监狱”,此句反映了秦朝法律严酷。这两个空格的内容应该是
A. 囚犯
B. 断足
C. 囹圄
D. 腰斩

  ---------------------------------

  正确答案

注意题干和所学知识,“赭衣”指的是犯人穿的衣服,赭衣实际上指的就是囚犯,因此不可能是空格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空格表示“监狱”, 指被关进监牢,不可能指代断足,故B不符合题意。空格表示“监狱”,囹圄即是指被关进监牢,故C符合题意。“空格表示“监狱”, 指被关进监牢,不可能指代腰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

  暂无

8.

义和团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其主要贡献有(        )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

答案

AD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继续,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A、D正确。同时,义和团运动具有局限性,对帝国主义存在感性认识和排外主义的错误、曾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有许多迷信落后倾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是在五四运动。B、C错误。
扩展知识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9.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A.岷江上的都江堰B.湘江上的灵渠C.黄河上的刘家峡D.长江上的葛洲坝

  ---------------------------------

答案

A

  ---------------------------------

解析:

四川省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以四川盆地相对集中;四川盆地的西部有肥沃的成都平原;平原上始建于战国时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效地控制了岷江的水患,使大片农田得以自流灌溉,“天府之国”从此遐迩闻名.

故选:A.

知识点

(1)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具有定向排列.

(2)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30%;山地33%;高原26%;盆地10%;平原12%.

10.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故本题应选B项。

  ---------------------------------

  暂无

  以上是2023年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四)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题,资阳市事业单位考试题,雁江区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位解析,事业单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时政热点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3国考华图帮订房_河南华图教育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