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校

您当前位置:河南人事考试网 > 热点资讯 > 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

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五)

2022-11-30 21:05:03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五),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五)

1.

党的几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四大

 

  ---------------------------------

答案

C

  ---------------------------------

解析:

党的十三大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扩展知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2.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两题。
望远镜越来越大,越来越昂贵,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有天文学家提出,可利用地球大气弯曲和聚焦光线,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望远镜镜头”,这意味着,这种被称为“地球望远镜”的设备能够进行超灵敏探测,揭示太阳系外恒星的特征。

89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建设“地球望远镜”这一方案?
A.在真正建设地球望远镜之前,天文学家还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B.这种航天器上的探测器能收集到更多来自不太明亮恒星的光线
C.现有的太空望远镜难以满足当前对太阳系外天体进行研究的需要
D.即使这个构想不会成功,这种创造性思维也会给天文学家带来启发

  ---------------------------------

  答案:

  B

  ---------------------------------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这种被称为“地球望远镜”的设备能够进行超灵敏探测,揭示太阳系外恒星的特征。
论据:当太阳系外恒星的光线抵达地球大气时,光线会发生弯曲(或折射),这种弯曲使光线集中并聚焦在地球另一个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在合适的位置,比如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轨道上,放置一架带有探测器的航天器就可以捕捉到聚焦的光线。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不明确项。该项只是指出还需要更多研究,但无法确定研究之后是否成立,不具有加强作用。
B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这种探测器可以接受来自恒星的光线,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该项只是提及现有的望远镜不能满足需求,但是与“地球望远镜”是否能发挥作用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无关选项。该项只是提及会带来启发,无法确定“地球望远镜”是否能发挥作用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

3.

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里面的绘画和广场上的雕刻,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一些以朝圣或形容神迹的故事,其中又隐含了许多为了信仰而不惜挑战权威的故事。这说明文艺复兴
A. 否定人的自身价值
B. 推动人文主义传播
C. 否定天主教的权威
D. 恢复古典传统文化

  ---------------------------------

  正确答案

根据题干中“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一些以朝圣或形容神迹的故事,其中又隐含了许多为了信仰而不惜挑战权威的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家是借助宗教形式表现人文主义,从而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故选B;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尊重人的自身价值,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要突破神学束缚,但尚难以否定天主教的权威,排除C。恢复古典传统文化只是文艺复兴的表象,排除D。

  ---------------------------------

  暂无

4.

1945年某次会议达成以下协议:“(1)现状须维持:(2)库页岛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这主要反映了这次会议
A.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
C.有利于联合国的建立
D.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

  正确答案

据1945年某次会议达成以下协议:“
(1)现状须维持;
(2)库页岛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这主要反映了这次会议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B符合题意。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A不符合题意。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但题干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雅尔塔会议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

  暂无

5.

游山西村翻译及赏析

  ---------------------------------

答案

翻译: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

解析: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乾道二年(1166),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所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相关讯息,更多教育信息请关注华图教育资讯网。

6.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代表团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B.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C.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

D.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对联提供的信息看,“力争青岛主权、罢免卖国贼的职务、罢课学生复课、罢市商人营业”,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代表团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故选A。

7.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

答案: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

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中的“‘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可以得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结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备荒物资。

9.

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海洋有[ ]

A、红海和地中海

B、黑海和里海

C、印度洋和太平洋

D、红海和印度洋

  ---------------------------------

答案:A

试题“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海洋有[]A、红海和地中海B、黑海和里海C、印度洋..”主要考查你对 大洲,大洋 等考点的理解。

10.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
A.18世纪60年代以来
B.19世纪70年代以来
C.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D.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

  正确答案

20世纪50-70年代起 到现在未结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5]

  ---------------------------------

  暂无

  以上是2023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五)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黑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题,伊春市事业单位考试题,南岔县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位解析,事业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时政热点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3国考华图帮订房_河南华图教育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