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校

您当前位置:河南人事考试网 > 热点资讯 > 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

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

2022-11-30 18:54:17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

1.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         )

A、人民至上

B、人民民主

C、群众路线

D、实事求是

  ---------------------------------

答案

A
解析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扩展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品格: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特征: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的区别在于:实践性

实践观点是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革命性体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

2.

在玻璃、沥青、铁、海波、冰等物质中,有属于晶体的是______;属于非晶体的是______.

  ---------------------------------

答案

铁、海波、冰;玻璃、沥青

  ---------------------------------

解析:

各种金属、海波、冰都是晶体,玻璃和沥青是非晶体.

3.

在几大主粮作物中我国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是哪一种粮食?

  ---------------------------------

答案

水稻

  ---------------------------------

解析:

我国早在1万年前就产生了农耕文明。先是对可吃的植物进行种植,而后通过选择种植产量高的作物。

我国的农耕文明可以从新石器初期开始追溯。传说神农氏见一只大鸟口衔一串金光灿灿的穗子而开始播种,并制作农具教会人们耕作,从此我国的农耕文明得以产生。

据考古发现,在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前的碳化粟米粒,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米遗存。可见我国的种植业在那时就已经开始了。中国至少有1万年的种植水稻的历史,

知识点

水稻的种植技术也不断改进,从一年一季到两季甚至三季,比如,到了明代就出现了三季稻。

说了那么多水稻,那么小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小麦其实并不是我国原产。小麦起源于西亚,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进入我国。比水稻的种植历史少了一半。

经过漫长的旅程,小麦逐渐适应了我国的土壤环境,成为外来作物最成功的一个。在我国农耕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小麦自出现在我国后,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推广过程,直至唐宋以后才基本上完成了在我国的定位。小麦的推广改变了我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也改变了国人的食物习惯。

4.

艺术大师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某画派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这评价的是
A. 浪漫主义画派
B. 现实主义画派
C. 现代主义画派
D. 印象画派

  ---------------------------------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欧洲印象主义绘画。依据材料“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结合所学可知该画不注重写实,而是采用夸张的形式抒发个性,并利用色彩变幻表现事物形态,使近看和远看的效果有了差别,这是我国人民最初接触西洋印象派绘画时的观感,即“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这种油画是指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因此D选项正确。浪漫主义绘画出现在19世纪初期,现实主义绘画出现在19世纪中期,印象派以前的油画,大都是接受逼真画法,细描细画,无论远看近看,都很严谨周密,绝无“鬼打架”的特点,因此A、B选项错误;现代主义绘画以抽象的几何图形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不符合材料内容,因此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

  暂无

5.

1978年,我国高等院校恢复了原有的职称制度。至1981年,全国高校超过13万名教师提升和明确了职称。其中,提升教授2400多人,副教授20700多名,讲师116100多名,这一变化
A. 体现了改革开放后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B. 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标志
C. 标志着教育界“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
D. 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

  正确答案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高校职称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有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现象不能说明高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排除。B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标志并非高校职称改革,排除。C项,恢复高考标志着教育界“拨乱反正”完成,排除。

  ---------------------------------

  暂无

6.

据统计,1948年至1976年间,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7.8%,是二战前的10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二战结束世界恢复和平
C. 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扩大
D. 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正确答案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利于世界外汇汇率的稳定,推动世界贸易增长,成立的世界银行初期宗旨即援助欧洲,有利于马歇尔计划的实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冷战与“热战”相交织,天下并不太平,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国际贸易发展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与题干要求“主要原因”不符,故D项错误

  ---------------------------------

  暂无

7.

这些人信奉马克思主义,主张对外反抗西方列强,对内反对封建军阀,他们采取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活动方式,秘密组织政党。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人”的主要代表是( )
A.曾国藩 李鸿章
B.康有为 梁启超
C.孙中山 黄兴
D.陈独秀 李大钊

  ---------------------------------

  正确答案

根据所学和材料“信奉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想的主流,在陈独秀、李大钊等的影响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故D符合题意;A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自强”“求富”,排除;B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新变法,排除;选项C是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主张是“三民主义”,排除。故选D。

  ---------------------------------

  暂无

8.

《月夜和风筝》阅读原文:

月夜和风筝

牛 汉

在我童稚的心里,父亲很深沉,与父亲的生命能以融合的月夜和风筝也很深沉。深沉,意味着识不透底蕴。对于月夜和风筝,父亲有许多自己的哲学和具有哲理的玄想。我正值童年,对父亲困惑不解。

父亲从来不在白天放风筝。父亲说:“白天不需要风筝,白白亮亮的天空,要风筝干什么?”父亲总是当天地黑透了之后才去放风筝。奇怪的是,白天没有风,黄昏以后,常常不知不觉地来了微风,似乎不是从别处刮来的,风就藏在我们村子里一个角落,它觉得应该醒了,站直身子,轻飘飘地跑起来。有时候,白天风刮得很狂,一到黄昏便安生些,仿佛事先与父亲和风筝有过默契。

放风筝在春二月,天日渐长起来。父亲悠然地看看天,说:“又是个月明的天!”只有我知道,他并不是赞美月夜,他希望的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黑夜,“没有月亮多好。”父亲慨叹一声。实际上黑透了的夜极少。我对父亲说:“有月亮放风筝才好。”我想,天黑会阔人,有月亮能看见升天的风筝,看见红灯笼与星星在一块闪烁,还能望见海琴振颤的翅羽。父亲不答理我。到了街上,他说:“没有月亮和星星,天是囫囵的,完完整整的。”“为什么?”我问。父亲回答:“天黑透了,天才能安静下来,风筝在天上才自在。天空只有风筝和灯,只有海琴的歌,一个完美的世界。”父亲像是在吟诗。我当时还是喜欢在月明的夜放风筝,我喜欢望着朦胧的天,它越看越深,越看越高,风筝飘带上的月光跳来跳去,还能看见变化莫测的飞云。红灯摇摇晃晃,比所有的星星快活得多。如果天全是黑的,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天也看不见我们。父亲摇摇头不作解释,他清楚他那套玄想无法让我理解,而我也有我自己童稚的玄想。

父亲年轻时喜欢写诗、吹箫。他有时自言自语,以为我听不懂,听到我的某一句问话以后,他惊愕地回过头来望一望我,似乎我不应该听懂他的话。

我和父亲去放风筝,总有一群小孩跟在我们后面吵吵嚷嚷。如果我和父亲不放风筝,这些孩子都不会到街上来,家里老人不放心他们在月亮地里跑动。我们照例在一个小的广场上停下来。这里实际上是村里的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车马,就成为一处注满月光的开阔地方。靠北边,有个高坡,父亲站在上头就能把风筝放到天上去,不需要助跑,他让我把风筝直立在丈把远的地方,在背后扶着风筝。父亲高高扬起双臂,猛地向上一拽,风筝抖动一下,被惊吓得跳起来。父亲手中的绳子一抖一拽地就把风筝逗到了空中。风筝显得很高兴。它和父亲配合得很好。一会儿风筝就升高了。风吹着,月光抚摸着“天官”的彩衣,发出瑟瑟的声音。

等到风筝放得很高以后,父亲横着身子一步一步地移到五道庙前。五道庙有结实的栅栏,父亲把绳子放尽,手里只剩下一根光滑的木棒,他把木棒横别在栅栏上。父亲站起来,用手摸摸风筝的绳子,如果绳子绷得不够紧,海琴常常放不上去。父亲放海琴和灯笼不让别人插手,他先把海琴连到绳子上,再把灯笼挂在海琴下边。他总是当风筝稳定到最佳状态时,才小心地把灯笼点亮。我和孩子们鸦雀无声,等待着海琴和灯笼开始升起的一刹那,父亲异常专心,眼睛也明亮起来,不住地看天、看灯笼和海琴,只听孩子们一声喊:“海琴动了,动了!”海琴在一片欢呼声中沿着琴弦似的绳索嗡嗡地歌唱着升了上去,越升越快。我把耳朵贴着绳子谛听,真能听到远方大海的声音,嘿,大海的声音原来像一群蜜蜂在飞。父亲目不转睛地看着海琴和灯笼升到风筝那里。天空出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红色的星,摇摇晃晃的星,会歌唱的星。灯,在天空,也不过亮半个钟头。灯灭了以后,放风筝的高潮便结束。孩子们纷纷回家。

父亲年年都要放风筝。每年都认真地把风筝修补一番,重新染一次颜色。村里放风筝的人有好多家,都没有我父亲放风筝那样虔诚和认真。

这放风筝的一套技能父亲是怎么学来的,可能是我们家乡自古传下来,也可能是他从北京城学来的。但是,我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见过有人夜里放风筝,更没见过挂海琴和灯笼的风筝,真感到奇怪和遗憾。

父亲为什么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而且特别喜欢在黑夜挂灯笼和海琴,我此刻真有点理解了。如果我现在放风筝,我也一定在黑夜放,而且一定挂上灯笼和海琴。

当风筝放稳了之后,父亲就不停地抽烟,很少跟谁说话,他仿佛很深地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放风筝跟他吹箫的神情很相近。他有自己放风筝的哲学,希望风筝带着灯笼的光亮和海琴的歌,也带着他的心灵,升向高高的空旷的夜空。

后来,到了四十年代,我知道,父亲在家乡那些年写过不少的诗,有旧诗,也有新诗,从来没有发表过,他似乎没有想到过要发表。

还有,父亲一生嗜酒。他放风筝之前,喜欢先喝点我祖母酿的黄酒。我们家乡的春二月,大地还没完全解冻,夜间是很冷的,有月光的夜更加清冷清冷。

似乎一旦风筝连同海琴和灯笼升到天上,月夜就变得温暖起来。至少我父亲的感觉是这样。

《月夜和风筝》阅读题目:

1、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词语使用巧妙,请加以赏析。(4分)

2、分析第⑤⑥段中孩子群像的作用。(3分)

3、本文主要以“我”童年的视角回忆父亲,请分析其效果。(4分)

4、有同学想把这篇散文拍摄成短视频,但他对使用“月夜”还是“黑夜”作为放风筝的场景犹豫不决,请为他出主意并说明理由。(4分)

  ---------------------------------

月夜和风筝阅读答案,《月夜和风筝》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而文章阅读赏析也是我们初高中时期语文的必考题型,小编今天为小伙伴们带来《月夜和风筝》这篇文章,希望能为大家练习语文阅读理解提供帮助。

月夜和风筝阅读答案

答案

1、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用一连串的动词“藏”“醒”“站直”“跑”表现风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2分)作者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如“很狂”“安生些”“默契”,表现风在白天和黄昏的差异,恰好与父亲想要在夜间放风筝的诉求一致。(2分)用“似乎”“仿佛”来想象风的位置和归属,拉近了风与父亲的情感距离,与“默契”前后关联。(2分)(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

2、孩子群像构成了父亲和我在月夜放风筝的环境(背景)。(1分)孩子们的吵吵嚷嚷和欢呼声,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使本文安静的画面具有了一丝灵动的色彩。(1分)孩子的欢闹和父亲的深沉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月夜放风筝的美好画面。(1分)孩子的出现、期待、欢呼、回家串联了放风筝的整个过程。(1分)(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3、本文记叙的是童年的我和父亲一起放风筝的事件,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1分)通过我童年时与父亲的对话,以儿童的好奇和不解,表现父亲独特的哲学和玄想。(1分)。写我童年时代不理解父亲为后文我在成年后慢慢理解父亲作铺垫。(1分)从而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父亲行为哲学的思考。(1分)(评分说明:1点1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此篇文章阅读理解与赏析的全部内容,小伙伴们想要获取更多阅读理解或作文范文,欢迎继续关注可圈可点网站。

9.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

A.以人为本

B.全面发展

C.协调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答案

D

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扩展

(1)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的战略思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A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C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10.

提出人应顺其自然的思想是春秋的老子吗

  ---------------------------------

答案

是的

  ---------------------------------

解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主要思想观点: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以上是2023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三)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安徽省事业单位考试题,安庆市事业单位考试题,怀宁县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位解析,事业单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时政热点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3国考华图帮订房_河南华图教育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