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07:03:36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千佛坛是哪个国家的?
---------------------------------
答案
印度尼西亚 的婆罗浮屠佛塔(意译为千佛坛)。
---------------------------------
解析:
现今世界最大之佛塔遗迹在印度尼西亚,这就是建于8世纪的婆罗浮屠(Borobudur)佛塔。它还是南半球最宏伟的古迹,世界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东方五大奇迹之一,并素有“印尼的金字塔”之称。
扩展知识
婆罗浮屠(Borobudur)是世界最大的古老佛塔,位于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在日惹市北边,距高区约41公里,游客一般都从日惹乘车前往参观,行程约40分钟。
这座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宏伟佛教建筑,与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柬埔寨吴哥窟一起,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外国游客首选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分)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
【答案】
19.(2分)感伤 达观
20.(6分)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
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原因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兴盛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不断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A、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
暂无
下列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毛泽东
---------------------------------
答案
D
---------------------------------
解析:
《新青年》 :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并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扩展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来,《新青年》迁到北京,主要撰稿人还有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道思想。那时候,《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同时期,国民政府也在一些地区实施“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但1941年以后,国统区的“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基本都停顿下来。其中最可能的原因在于
A. 日军的侵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 国统区大片沦陷
C. 汪伪汉奸政权推行“清乡运动”
D. 国共关系趋于紧张
---------------------------------
正确答案
根据材料“1941年以后,国统区地主减租减息政策停顿下来”再结合所学国民在抗战时期的反共高潮,可知体现的是国共关系趋于紧张,故D选项符合题意。日军侵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史实不符,A选项排除。国统区大片沦陷与国民党政策调整无关,B选项排除。汪伪政权“清乡运动”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
暂无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是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学者合作的结晶。该著作的序言写道:“此书在历史论述上展现出新的特质。历史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演进过程,而是千回百转、多重面向的发展;历史中不全是黑白分明、成王败寇之叙事。‘革命’与‘改良’都被给予历史的合理定位。新的历史视野将革命置于长期多元发展、曲折角力的历史背景中,呈现出除了革命之外当时还有哪些选择,以及为何最后革命成为唯一的选择。”下列项中,与这些认识最吻合的是
A.清廷不全是革命宣传中的“颟顸”、“腐败”与“缺乏改革诚意”形象
B.武昌首义爆发以及之后的政局演变和历史走势主要是由革命党人所左右
C.对辛亥革命的论述应该尽量平实客观,突出“以论代史”、“论在史先”
D.评价辛亥革命成败需要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以“毕其功于一役”为标准
---------------------------------
正确答案
材料认为历史的研究考订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尤其是新的历史视野将革命置于长期多元发展、曲折角力的历史背景中,因此清廷不全是革命宣传中的“颟顸”、“腐败”与“缺乏改革诚意”形象是符合材料所主张的新的历史视野的,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后政局并非由革命党人所把握,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历史的研究考订应该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CD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
暂无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分别依附清政府或者洋人的情况,这说明当时靠民族企业自己的力量难以生存,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的,故B项正确;选项中AC都是题干现象出现的某一方面的因素,而D项还不完全正确,清政府对民族企业更多的是压迫和剥削。所以答案为B。
---------------------------------
暂无
测量长度常见的的工具有哪些?
---------------------------------
答案:
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有游标卡尺、刻度尺、卷尺、螺旋测微器等 。
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咽喉.______.
---------------------------------
答案
×
---------------------------------
解析: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清洁、湿润和畅通;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其中咽也是消化系统的结构之一,咽是人体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气体经过喉,但喉不是食物的通道,可见题中的叙述是错误的.
1947年1月,年仅15岁的共产党员_____面对敌人的铡刀慷慨就义。毛泽东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A. 高凤英
B. 刘胡兰
C. 江竹筠
D. 赵一曼
---------------------------------
答案
B
---------------------------------
解析: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扩展知识
刘胡兰,女,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以上是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一)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题,临沂市事业单位考试题,河东区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位解析,事业单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