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乡事业单位考试复习资料: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
2012-06-12 14:49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 作者:华图教育 来源:华图教育- 河南招考信息汇总
- 微博:henanhuatu
- 微信:hnhuatu
- QQ群:47175410
- YY讲堂
推荐:华图内部教案全面升级抢购中 包邮仅39.9元可抢华图千元大礼包 Q群:47175410
3.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体现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同时借鉴、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和规律的认识,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以及作为新体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同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整地设计了新经济体制的总蓝图。按照《决定》的要求,从1994年起,对计划、财税、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等方面的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逐步形成了新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基本框架。在1994至1996年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和1997年下半年以来扩大国内需求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抑制通货紧缩趋势的成功实践中,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近几年宏观调控的经验,最基本的就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集中力量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把解决当前问题和促进长远发展、运用政策调控和推进体制创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实行标本兼治。当然,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和宏观调控政策运用更加成熟起来,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全面的体制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收入分配的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的效率,而且会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协调与稳定。在进行收入分配时,要处理好按劳动这一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和按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之间的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以及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即要坚持先富带后富的原则,以及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即在现阶段要坚持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从而把按劳分配当作进行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逐步放松了对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使其他分配方式也有了用武之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对收人分配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可见,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尽管继续肯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但是却把其他分配方式从“补充”的地位提高到“并存”的地位,并明确地指出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强调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不会影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从广义来说,劳动本身也是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有的发达国家,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70%。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甚至把知识和技术型的劳动称为“人力资本”。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收入的比重也是不小的,何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财产占有较大的比重,劳动收入所占的份额只会比其他国家更高。因此,即使强调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也不会冲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效率而只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放弃政府在收入分配特别是收入再分配中的功能,从而舍弃了公平的目标。我们也不能只顾公平分配而不顾生产效率的提高,即因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陈旧观念。比较可取的做法是在两者兼顾中寻找一个适当的均衡点。在两者兼顾的前提下是多考虑效率的因素还是多考虑公平的因素,则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和任务来确定。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可取的。我国目前不仅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中,而且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之中。在这种转型的过程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迅速转换等原因,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要求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收入差距也有所扩大。所以,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上面所说的“先富带后富”原则的一致性。当经济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以后,公平的因素可能要考虑得多一些。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失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础工程。但这项制度正处在改革过程之中。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近几年来,按照改革的目标还逐步探索、明确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对于基本原则有不同的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项:第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社会公平原则与市场效率原则相结合。第三,行政管理职能与基金收缴营运相分离。第四,城镇保障制度与农村保障制度相区别。第五,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理分担风险。
(2)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初步构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这一框架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由国家财政支撑的保障项目。其中主要包括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三项。社会救济的目标是扶危济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其对象是无工资来源和低收入的社会群体。优抚安置属于国家特殊保障,对象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功的人员,一般指军烈属、伤残军人、退伍义务兵、志愿兵等。社会福利保障的对象是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精神病人等。
第二,主要项目由国家、企业、职工三方负担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险项目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目前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项。这五项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失业保险企业和职工都要缴费,这三个最重要的社会保险项目是国家、企业、职工三方负担的,工伤和生育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
第三,由企业和个人出资的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一般遵循自愿原则,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按照国际经验,这类保险项目主要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办。
华图培训:0373-5939992 、13303732933
QQ群:125642799、125642693、158135482
2012河南新乡事业单位和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新乡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专题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河南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政法干警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