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分校

您当前位置:河南人事考试网 > 热点资讯 > 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

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二)

2022-11-30 02:09:11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 //ha.huatu.com/gwy/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河南人事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二),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交流群汇总】 ,更多资讯请关注河南华图微信公众号(hnhuatu),微信号:(hnht678) 。

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二)

1.

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统一是台湾全体民众的迫切要求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

  正确答案

B 


本题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依据材料中“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可知,作者希望统一,而不是简单的落叶归根的观念。

  ---------------------------------

  暂无

2.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蒙古贵族的劫掠
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社会矛盾尖锐

  ---------------------------------

  正确答案

明朝中期以来,由于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明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故B、C、D三项均为A项的具体表现,答案为A项。
点评: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同时加强对边疆的防备。在经济上,兴修水利,推行一条鞭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明朝的财政状况。但在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便遭到了破坏。

  ---------------------------------

  暂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西北部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ロ,形成了新的人ロ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ロ増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ロ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的外观和格局、城市生活的内涵、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等,都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迅速改变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进入大学的农民子女毕业后,许多人在城市找到了新的取业;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农村人口也有向乡镇、县市和区城性中心城市转移的趋势。因而,中小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发展起来。当前,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这些经济圆实际上也是一个城市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城市化对应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城市社会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英国相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

【答案解析】

(1)变化:出现新兴大工商业城市;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具有血腥特点。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2)特点: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群出现等。意义: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吸纳剩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等。

【详解】(1)变化:根据材“英国西北部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可归纳出出现新兴大工商业城市;根据材料“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可归纳出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根据材料“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可归纳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根据材料“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可归纳出资本主义生产具有血腥特点。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思想观念变化、法制建设不完善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可归纳出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根据材料“由于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则逐步发展”可归纳出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材料“中小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发展起来”可归纳出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可归纳出部分城市有向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从北到南还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可归纳出城市群出现等。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意义可从城市化进程、吸纳剩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4.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分别在甘肃会宁、静宁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的意义有(         )

A、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B、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C、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D、长征中保存下来的力量,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的精华

  ---------------------------------

 

ABCD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剿灭”红军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中保存下来的力量,是党和红军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生存和发展的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
扩展知识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5.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初期
C.70年代初期
D.80年代末期

  ---------------------------------

  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判断来解决问题的能力。1969年初,由于美国实力下降,尼克松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与此同时,中国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于是在60年代末和 70年代初形成了 “美要利用中苏矛盾,苏要利用中美矛盾,我应有意识地利用美苏矛盾”的外交新思路,以缓和中美关系,牵制苏联。故选C。A项5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项60年代初期重点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D项80年代末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A、B、D项均与时代特征不符

  ---------------------------------

  暂无

6.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向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发布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强开展抗疫国际合作,主动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向有关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表明中国( )

①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注入中国力量

②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国家利益逐渐趋向一致

③遵守联合国宪章,积极参与世卫等国际组织各项工作

④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国际社会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答案:B

  ---------------------------------

解析:

①④: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向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发布信息,加强合作,主动分享经验,帮助他国,说明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注入中国力量,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国际社会抗疫贡献中国智慧,①④符合题意。

②:可以谋求各国的共同利益,但各国国家利益不会趋向一致,②说法错误。

③:我国积极参与世卫等国际组织按联合国宪章精神进行的各项工作,③说法错误。

7.

在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共十三大。
A.对
B.错

  ---------------------------------

  正确答案

十三大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已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开始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宏伟征程。

  ---------------------------------

  暂无

8.

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护国运动  ②“二次革命”  ③袁世凯称帝  ④宋教仁遇刺
A.②③④
B.④②③

C.③
①④②
D.②④
①③

  ---------------------------------

  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①护国运动发生在1916年,②“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③袁世凯称帝是①护国运动爆发的原因,④宋教仁遇刺是②“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④②③①,答案选B项。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五四运动,此点必须牢记。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也是高考中的难点,学生可以对此作出表格进行对比分析。

  ---------------------------------

  暂无

9.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治理国家,不受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实现司法公正

C、实现法律的权威

D、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

 

D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因此,选项D正确。

错误选项分析: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公正司法属于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中的内容,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道防线。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内容。A、B、C错误。

扩展知识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央不仅制定出了一套更为完备的顶层设计,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而且详细规划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具体说,就是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特别是提出了“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任务。

法治体系不同于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一个静态结构,法治体系是一个动态结构。法律体系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反映的是国家的立法水平和现状,法治体系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总体水平,不仅包括立法,还包括执法、监督、司法救济等法治建设全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标准。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法治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范围远远大于法律体系。把党内法规纳入国家法治体系之中,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创举,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并纳入法治中国建设之中,是对“如何处理法治建设与党的领导关系”重大课题的科学回答,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探索的结果,为党依法执政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又一次飞跃。就像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一样,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又一个里程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文革教训,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开始了从依政策执政到依法执政的转变,20年后又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向世人表明了要彻底摆脱人治实行法治的决心,在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背景下,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又一伟大成果。

10.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

  答案:

  C

  ---------------------------------

  解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故正确答案为C。

  知识扩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以上是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事业单位考试题目及答案解析(二)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四川省事业单位考试题,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题,筠连县事业单位考试题,事业单位答案,事业单位解析,事业单快讯信息敬请关注河南人事考试网频道。

时政热点

本文标签: (编辑:河南华图教育)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2023国考华图帮订房_河南华图教育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