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371-87096515 河南分校

  ■ 文化的现代传播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两重转换

  【于丹】:西方世界怎么来看中国的文化?一方面,抱有强烈的好奇,另一方面抱有强烈的成见。怎么样呈现差异,站在现代语境下完成沟通和价值观的对接,从而提炼出来更多普世价值,能够对全球有所作用,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现在要考虑的问题。这种消除成见的前提是我们心平气和把文化转在当下的坐标中,去真正平和那些有效元素。所以,我说文化的现代传播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两重转换,在时间意义上,我们要永远站在当下的坐标去激活古典,而不是站在古典的全盘来要求当下。在空间的意义上,我们是尊重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站在他的传统中去完成对于中国文化的这种质询、考核和他们自己的那种价值转换,然后把他们要的东西给他们,而不是我们想给的东西硬加于他们。如果我们完成这种话语体系的转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的途径中,就能够真正激发它的价值,就能够真正作用于终端个体,就能够深入人心

  ■ 不找死也不怕死,是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主持人]:大家为什么这么多困惑,古人和今人的困惑都是存在的,比如面对死亡,古人也得死,今人也得死,怎么面对死亡。

  【于丹】:曾经有一个意大利记者特别认真地问我:你们那些古圣先贤怎么看待安乐死?他说因为我们意大利现在正在讨论安乐死的问题,我们面临巨大的冲突,一方面我们承认它是人性化的,它是现代科技的一种成果,另一方面它跟我们的儒教的信仰是冲突的?我很想知道各国的古圣先贤怎么看待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待死亡?你们对死亡的态度干预吗?我后来想到了,你看孔子怎么看待死亡,孔子的学生也是问过他的,敢问死,死亡怎么回事?孔子说,为知身边之事,你活着的事都明白了吗,敢问是鬼神,上有君王庙堂,身边有父母兄弟,你可能下面还有自己的子嗣,或者身边的朋友,这么些人的事你都弄明白了,你干吗先想鬼神呢?这就是中国人乐生的态度,就是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

  中国人不太习惯于去抽象的讨论一种形而上的问题,他会在生活形态中解释它。但是,为什么庄子把生命形态看成一种白驹过隙,他为什么在妻子死后会鼓盆而歌,他为什么说我死了以后就回到自然了,这说明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它会把它看作生命的领一个形态坦然接受。你看儒家、道家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就叫活着的时候不找死,死亡来临的时候不怕死。就是这种不找死,也不怕死,这可能是中国人对于生命的一种态度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河南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政法干警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