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371-87096515 河南分校
【导读】2012年新乡事业单位考试,新乡事业单位考试报名条件,新乡事业单位准考证打印,新乡事业单位面试,新乡事业单位考试笔试时间,2012河南新乡事业单位考试复习资料

  推荐:华图内部教案全面升级抢购中 包邮仅39.9元可抢华图千元大礼包 Q群:47175410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有一个探索过程,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我国对适合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其核心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方法。改革开放后,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直截了当地阐述了他对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基本观点,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具有经济制度本质属性,而是经济手段。其次,强调了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再次,指明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其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公平竞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3.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首先,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对此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怀疑。其次,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阶段。总的来说,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经济管理水平和手段还相当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来检验和评价所有制结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必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对公有制的理解局限为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这种理解是同改革开放以前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有全面的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能否找到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直接关系到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社会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不能笼统地说公有还是私有,判断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由此可以看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经占GDP的三分之一。第二,它们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它们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第四,它们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五,它们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器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这是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第三,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旧的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劳动差别,是按劳分配存在的直接经济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以及土地等自然资源、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等。二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如管理、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5.深化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改革开放前分配制度的最大弊端是平均主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对社会主义存在着一种狭隘的、教条化的理解,加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意识的影响,竟然把平均主义当成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严重挫伤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败坏社会风气,其结果只能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把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提了出来。他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也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主要是规范收人分配秩序,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人,调节过高收入。

  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现阶段,我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加强如下方面建设: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第三,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第四,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第五,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六,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现阶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确保发放、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制度。

  华图培训:0373-5939992 、13303732933

  QQ群:125642799、125642693、158135482


2012河南新乡事业单位和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新乡事业单位考试备考专题

  新乡事业单位考试教材  笔试培训课程  面试培训课程  联系方式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河南人事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政法干警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责任编辑:admin)

经典图书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河南省考教材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模考